第七百七十章:燕啄皇孙,知汉祚之将尽-《黄天之世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只是他在易县没有等来黄巾军获胜的消息,而是等来了绣衣使者。

    那绣衣使者的来访给了他最后一丝的希望,那绣衣使者拿着刘协亲写的诏书,上面还盖着汉庭的印玺,当初公孙瓒受封都乡侯的时候见过诏书见过印玺,他自然一眼就能辩出真假。

    甚至于诏书之中,还写着一句话。

    正是那一句话,让公孙瓒选择了相信刘协所说的话。

    “夫建大事者,不忌小怨。将军今若降,官爵可保,况诛罚乎?河水在此,吾不食言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正是当初光武帝刘秀对于朱鲔所做出的承诺。

    朱鲔是杀害了刘秀兄长刘縯的同谋之一,又坚决反对刘玄派刘秀北伐,害怕投降之后被刘秀报复。

    刘秀在称帝之后,开始统一天下,挥兵攻打朱鲔镇守的洛阳。

    朱鲔坚守数月,后在刘秀许诺不计前仇之后,朱鲔选择了投降,刘秀后来还将其拜为平狄将军,封为扶沟侯。

    刘秀以黄河之水起誓,保证不会追究朱鲔的罪责,而后他也确实做到了。

    公孙瓒杀害了刘虞,和朱鲔杀害了刘縯相仿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誓言还是让人能够相信,尤其这种写在白字黑字之上,君主所说的话。

    一言九鼎,在这个时候,并非是什么玩笑。

    毕竟这个时候,司马仲达还没有指着洛水为誓,后面却又背弃盟誓,屠灭曹爽的三族。

    蹋顿此时已经回到了三郡乌桓的部中,现在的三郡乌桓还没有动作,毕竟许安说的是他们收到命令的第七日,那个时间点,也就是在刘石军进攻幽州后的第五天,公孙度进攻之时的第二天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的传信考的是人马传递,时间有间隔,这些时间,都已经是被许安算计在了计划之中。

    为的便是尽可能的能够协同而发。

    之所以延长两日,便是因为袁熙在同时遭受到三方的威胁之后,必定会召集三郡乌桓部的骑兵参战,而这个时候三郡乌桓部作为内应,只需要在关键之时倒戈一击,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奠定战役的胜利。

    益州相隔甚远,蜀道难行,就算是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急令,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将军令送往益州。

    益州此时才刚刚收到军令不久,回报的信使还在路上。

    但是此时荆州之战其实已经爆发,徐晃带领着西凉营,以及锐士两营和陷阵营南出武关,进取荆州南阳郡。

    张扬亦带领汉中兵出上庸,向着南阳郡发起了进攻,协助作战。

    谷鮚

    荆州鹰卫最新传来的消息,刘表派遣蔡瑁带领张允、黄忠两将领荆州三万北上南阳郡,以为防御。

    又命黄祖南下,并将水军大半都交给了黄祖。

    通过这一消息,许安虽然没有收到益州的来信,但是他知道这肯定是甘宁带着水师出战并取得一定的战果,这才促使着荆州军不得不分兵南下。

    一切都在按着计划有序的发展,一切都在预料之中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最好的消息,一个来自长安的消息。

    在西域完成了交易,满载着西域特产等的商队已经抵达了长安城。

    前往西域的商队之中,大部分的都是黄巾军的官方商队。

    丝绸之路不愧是一条财富之路,除了香料之外,带回来最多,其实还是金银财宝。

    明国本来已经快要见底的国库,瞬间便变得充盈了起来。

    从西域回来的商队赚得盆满钵满,也使得明国境内传出了关于西域大量的流言。

    有流言甚至说在西域有一处深谷,谷底尽是黄金和白银和数不尽的铜钱。

    想要去往西域的人不断的增多,原本明庭发布的迁移计划根本没有多少人报名,但是在商队返城后不到数日的功夫,五千人的名额便已经被报满。

    许安吐出一口浊气,他现在心中底气万分,心中也不再是十数日前刚刚收到消息之时那般凝重。

    校场之上,三万三千余名黄巾军列阵而立,黄巾飘扬,旌旗飘动,一眼望去犹如黄色的汪洋一般壮观。

    阳光耀目,但并无一人有半句的怨言。

    密密麻麻的枪戟汇聚成了一片一片的山林,层层的旌旗几乎遮蔽了他们头顶的天空。

    “明公。”

    许攸驱马行到了许安的身侧,低声提醒道。

    “到时候了。”

    许安将目光从北方连绵的群山之上收了回来。

    太行、王屋,这里正是他最初发迹的地方。

    前方,军阵严整,无数的军卒在他的眼前分成了两方,留下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给他。

    一面有一面的旌旗林立于道路的两侧。

    刀枪如麦穗,戈戟似麻林,旌旗蔽空接天连地。
    第(2/3)页